top of page
搜尋


崇拜中的聖道和聖禮
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把崇拜中的「聖道」和「聖禮」視為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。誠然,這兩者不僅是敬拜的形式,還是信徒靈命成長的途徑,也是上帝恩典臨到人心的媒介。
頌恩堂 信義會
10月11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我們「栽種了」
作為教會,除了幫助同學的身心靈及學術之發展外,當然更希望他們能認識耶穌,信福音。然而,在(林前3:6)「我栽種了,亞波羅澆灌了,惟有上帝使它生長。」,這提醒基督徒在傳福音和服侍的過程中,無論我們的努力多麼勤奮,真正的成果卻是上帝的工作。這節經文不僅是對我們基督徒的鼓勵,更是...
頌恩堂 信義會
8月10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從基督教信仰看人工智能(AI)的影響
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,人工智能(AI)已經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,從語音助手到自動駕駛,甚至在醫療、教育和創作領域都展現出強大的潛力。然而,這樣的技術進步也引發了許多神學與倫理上的討論,特別是在基督教信仰的框架下,人工智能應該如何被理解和使用?
頌恩堂 信義會
7月6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在上帝裡安息
親愛的弟兄姊妹,願我們都在上帝裡「安息」,因為,這安息從〈舊約〉中的安息日和應許之地開始,一直到〈新約〉中耶穌基督所賜予的屬靈平安,再到最終天國中的永恆喜樂,都展現了上帝對人類深切的愛與救贖計畫。
頌恩堂 信義會
6月18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在經濟不穩下信靠上帝
我們的上帝是掌管萬有的上帝,祂不僅創造天地萬物,也在歷史的長河中持續運行祂的計劃。詩人在(詩46:1-3)提醒我們:「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,是我們的力量,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。所以,地雖改變,山雖搖動到海心,其中的水雖澎湃翻騰,山雖因海漲而戰抖,我們也不害怕。」
頌恩堂 信義會
5月12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有關《以賽亞書》中「預言」之初探
有關「預言」嬰孩出世的記載由《以賽亞書》第7章開始,而我們要了解(賽7:14)意思,就要先知道當時的民化背景。《以賽亞書》第7章是在亞哈斯王時期,當時阿蘭和以色列聯盟威脅耶路撒冷,而亞述也正在興起及侵略別國。以賽亞給亞哈斯一個兆頭,說童女懷孕生子,名為以馬內利。
頌恩堂 信義會
5月12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把福音傳給未信的人
當我們與未信的人漸漸熟絡後,我們與他們「建立關係」是傳福音的關鍵。耶穌在世時,祂經常與不同背景的人交往,包括「罪人」和身處社會邊緣的人;祂不僅僅是傳講教義,更是通過生活中的互動,展示上帝的愛和恩典。
頌恩堂 信義會
3月9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信徒須行道
總而言之,信徒在聽道的過程中,應該思考如何將所學的道理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。反之,行道也能促進聽道的深度,因為在信仰實踐中遇到的挑戰和問題,能促使信徒更深入地尋求上帝的智慧,順服祂的帶領。
頌恩堂 信義會
2月4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教會與社會資源的配合
這幾年隨著香港移民潮的影響,教會普遍的奉獻收入少了,但教會不應因此而減少社區服侍,所以教會須尋覓新的「資源」來持續社區服侍之行動是很自然的事。
頌恩堂 信義會
2024年11月13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「彼此相愛」及「不可絆倒人」的教導(2024年10月2日)
「彼此相愛」是作為耶穌基督的門徒之「證據」,也是吸引未信的人來教會的一個見證之一。相反來說,若果有初信者或未信的朋友來到教會,竟然見到教會內的信徒互相指罵,這必定絆倒他們,使他們在信仰上跌倒;輕則對基督教充滿懷疑,重則對信仰從此產生反感,再不願意信耶穌。由此可見,主耶穌「彼...
頌恩堂 信義會
2024年11月10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學習接待的功課(2024年8月9日)
弟兄姊妹,「彼此相愛」是主耶穌的命令,也是未信的人認出我們是主的門徒之記號(約 13:34-35)。因此,基督徒的愛必須是由心而發,因為虛假的愛不能長久及缺乏力量;而這愛是從教會內的弟兄姊妹開始,然後擴展到未信的家人、朋友及一切遇上的人。不過,頌恩堂的特色是弟兄姊妹普偏都相...
頌恩堂 信義會
2024年8月9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與照顧者同行(2024年7月5曰)
弟兄姊妹,我們的主耶穌要求門徒們要彼此相愛,今日我們「與照顧者同行」,這正是與弟兄姊妹之間活出彼此相愛的見證生活。今日我們照顧別人,他日也有可能被別人照顧;而上帝所創造出來的人不 是「孤單」的,而是「群體」的,人能透過彼此間的關懷及照顧,讓...
頌恩堂 信義會
2024年7月5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基督徒的同理心(2024年6月3日)
有同理心是好的,但基督徒的同理心與一般有同理心的人是有分別,因為我們的同理心是從基督教中兩條大誡命引申出來:「耶穌對他說:『你要盡心、盡性、盡意愛主—你的上帝。這是最大的,且是第一條誡命。第二條也如此,就是要愛鄰如己。這兩條誡命是一切律法和先知書的總綱。』」(太22:37-...
頌恩堂 信義會
2024年6月3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憑信前行(2024年5月8日)
4月2-4日(學校復活節假期),我們4位導師與10位青年人,一行14人共度三日兩夜宿營。這一次宿營,我們需要全程自己煮食,並早起上山看日出,夜晚夜行等活動。一環接一環的活動,殊不簡單。坦白說,籌備中確有擔心大家體力是否支撐到,是否承受到黑夜的恐懼,是否成功煮到三餸等不同情況...
頌恩堂 信義會
2024年5月8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信仰是有行動的(2024年4月5日)
基督徒在信仰中對別人的關愛,就是見到他人需要,不僅用口說關心或記念,而是以行動來作出回應,甘願為對方付出時間及勞苦。信仰是有行動的!(下載PDF閱讀全文)
頌恩堂 信義會
2024年4月6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〈預苦期〉提醒我們與受苦者同行(2024年3月4日)
〈預苦期〉是教會年曆其中一個節期,又稱「大齋期」或「四旬期」;英文為「Lent」原意是春天,在西方教會,冬天是很難熬的季節,期待春天再臨,就如黑夜將盡,黎明將至。〈預苦期〉在教會禮儀傳統中是紀念為救贖人類而承受苦難的耶穌基督,體會祂的大愛與犧牲,使絕望中的人產生盼望。(下載...
頌恩堂 信義會
2024年3月4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給頌恩堂的勉勵(2024年2月7日)
經歷了三年的疫情時間,令教會的實體聚會減少了,信徒關係也變得疏遠了;即使教會復常,團契聚會已覺得有點鬆散;加上網絡的吸引力相當大,以及各人有不同大大小小事務要處理,花去了不少精力,事奉上便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。另一邊廂,社會事件所引發的政治因素,令不少信徒選擇移民,這不但使教...
頌恩堂 信義會
2024年2月7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代禱的意義(2024年1月5日)
我們為別人代禱,並不是自己比他人好、或信仰知識比別人多,而是我們對他人的需要表示關注,很想把他帶到上帝那裡,尋求上帝的幫助和帶領。換句話說,代禱者是站在他人與上帝中間,為別人向上帝獻上禱告,這角色與「祭司的事奉」相似,所以馬丁路德在五百年前的教會改革運動中提到「信徒皆祭司」...
頌恩堂 信義會
2024年1月5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〈教會年曆〉初探 (2023年12月5日)
〈教會年曆〉表達了上帝與人類歷史之間,有一種非常密切之關係;我甚至可以說這關係比起我們與金錢、名利和地位等的關係來得更加密切,因為〈教會年曆〉是要指出:上帝的創造與救贖,上帝對人類的救恩已經藉祂的愛子耶穌的死亡和復活而完成,並且在聖靈的引領下不斷地在不同的時空領域之中,使信...
頌恩堂 信義會
2023年12月6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淺談戰爭與和平(2023年11月7日)
在過去的人類歷史,戰爭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慘痛經驗,但人類究竟吸取了多少教訓呢?今天戰爭仍不斷發生,而且因著武器愈犀利,造成的人命傷亡和地區破壞也愈大。人的罪性導致不斷重演人類所犯的錯誤,那麼和平甚麼時候才實現呢?(下載PDF閱讀全文)
頌恩堂 信義會
2023年11月7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bottom of page
